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抢救成功率

2014-11-06

问题描述: 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抢救成功率

医生回答(2)

病情分析: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抢救成功率因人而异,通常取决于抗凝治疗、纤溶抑制剂、血小板输注、凝血因子替代疗法以及血小板功能抑制剂等治疗措施的使用。若症状持续或加剧,应立即就医以获得专业评估和治疗。
1.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旨在通过预防血液凝固来缓解DIC的症状,通常包括使用肝素、低分子量肝素或其他口服抗凝药物。抗凝治疗有助于控制过度凝血状态,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器官损害和出血风险。对于术后DIC患者,抗凝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手术引起的组织损伤可能导致血小板活化和凝血因子暴露,进一步加重DIC。
2.纤溶抑制剂
纤溶抑制剂如氨甲苯酸可通过阻断纤维蛋白溶解而发挥作用,改善凝血功能。由于术后DIC存在纤溶亢进现象,应用纤溶抑制剂可稳定纤维蛋白凝块,防止继发性出血。但需密切监测以避免潜在的血栓形成风险。
3.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输注是在特定指征下将来自供体的浓缩血小板悬液快速输入患者的静脉中的一种治疗方法。当患者因创伤后凝血障碍导致严重出血时,输注新鲜冷冻血浆和血小板可以帮助恢复正常的止血机制。在接受大手术后发生DIC时,及时补充缺乏的血小板是必要的。
4.凝血因子替代疗法
凝血因子替代疗法涉及注射含有缺失凝血因子的制剂,例如新鲜冷冻血浆或凝血因子浓缩物,以纠正凝血异常。DIC常伴随凝血因子消耗,此时补充缺失的凝血因子有助于恢复正常凝血功能。针对特定凝血因子缺乏的治疗可提高效果。
5.血小板功能抑制剂
血小板功能抑制剂如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血小板活性,减少黏附和聚集,从而起到抗血小板的作用。DIC患者可能存在血小板功能增强,此时使用血小板功能抑制剂有助于控制过度激活的血小板活化,防止微血管栓塞。选择性地针对DIC的血小板功能异常调整用药方案可提高安全性。
在实施任何治疗措施前,应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及是否存在禁忌证,同时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此外,建议定期监测患者的实验室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2024-01-31 举报

病情分析:您好!病人的情况是肺心病,卧床休养,如果病人皮肤轻轻拍打就会出现皮下出血,说明病人的凝血功能有些异常。最好做相关检查确定一下病情。这种情况不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个综合症,主要有出血、休克、栓塞及溶血四方面的表现。 一般是在某些刺激因素下,出现全身的微血管毛细血管出现血栓,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休克,很严重,会危及生命的。您所述的病人的情况可能是病人的凝血异常,最好还是查一下凝血四项,从中医角度讲,因为病人久病卧床,气血两虚,有气不摄血的情况,才会导致血溢脉外。

2014-11-06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