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最新进展

2014-08-09

问题描述: 心肺脑复苏最新进展

医生回答(2)

病情分析:心肺脑复苏的最新进展包括体外膜肺氧合、低温体外生命支持、神经功能恢复训练以及脑电图生物反馈等治疗措施。这些新方法旨在改善患者预后,但若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应立即就医。
1.体外膜肺氧合
体外膜肺氧合是将血液引出体外,通过膜肺清除二氧化碳并引入氧气,再将改良后的血液回流入人体的装置。通常作为急性呼吸衰竭的抢救手段,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建立。此技术可辅助患者呼吸,降低心脏负担,提高生存率。对于心肺复苏后仍存在严重呼吸障碍者适用。
2.低温体外生命支持
低温体外生命支持是在体外循环的基础上,对机体进行降温处理,然后使用特定设备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其操作时间依临床需求而定。该措施适用于遭受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或其他危及生命的伤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低温状态能够减缓组织损伤进程,为后续救治提供机会。
3.神经功能恢复训练
神经功能恢复训练包括一系列针对受损大脑区域的康复活动,如物理疗法、职业疗法和言语疗法,旨在刺激未受损区域的功能代偿。训练强度和频率因个体差异而异。这些训练有助于改善受损大脑区域的功能,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对于心肺复苏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者有益。
4.脑电图生物反馈
脑电图生物反馈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方法,利用电脑分析个体的脑电信号,并给予实时反馈,帮助控制异常放电模式。通常需要多次会诊才能显示效果。该技术适合于癫痫、偏头痛等神经紊乱引起的疾病。它通过增强大脑自我调节能力来减少异常放电事件,从而减轻相关症状。
在实施心肺脑复苏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心血管风险因素。此外,急救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熟练掌握各种复苏技术和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功复苏的机会。

2024-03-09 举报

病情分析: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具有上午发生率增高的节律变化。上午发生率增高可能与病人此时体力和精神活动增加有关,心肌缺血、心室纤颤及血栓形成等危险性增高是上午易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可能原因。猝死发生前病人可无任何症状,甚至可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史。约半数以上的猝死病人在2周内常有胸痛、心悸、恐惧、渐重的疲乏无力等先兆症状。心脏丧失有效收缩4~15s,即出现临床体征。

2014-08-09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