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2014-07-31

问题描述: 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医生回答(2)

病情分析: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可能包括抗纤溶治疗、补充血小板、输新鲜冷冻血浆、应用血小板生成素、肝素治疗等。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立即就医以评估出血风险并监测病情进展。
1.抗纤溶治疗
抗纤溶治疗通过使用抗纤溶药物如氨甲苯酸来减少纤维蛋白溶解,从而增加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此措施有助于控制过度的纤维蛋白溶解导致的出血倾向,对预防DIC引起的出血有益。
2.补充血小板
补充血小板通常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血小板悬液,具体剂量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而定。该措施可提高血液凝固能力,缓解由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各种出血症状。
3.输新鲜冷冻血浆
输新鲜冷冻血浆是将采集到的人体血液经过处理后分离出各种血浆成分再输给患者的医疗行为。血浆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输入后能迅速纠正因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
4.应用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生成素是一种能够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成巨核细胞并促进其成熟为血小板的生长因子,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该物质能够刺激骨髓产生新的血小板,因此对于治疗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具有一定的作用。
5.肝素治疗
肝素治疗通常包括皮下注射肝素钠或肝素钙,根据医嘱确定剂量和频率。肝素具有抗凝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对DIC的高凝状态有治疗效果。
在治疗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儿的凝血功能及相关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意营养支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休息,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024-02-10 举报

病情分析:根据不同的矛盾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在凝血为主要矛盾时,应以抗凝为主;在低凝期出血难止时,应输新鲜血,给予止血药,若促凝因素仍然存在则可给以少量抗凝、活血化瘀之剂;在纤溶亢进造成出血不止时应给以抗纤溶药物,但不宜过多。DIC病人给予肝素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已有10余年的历史,剂量为0.5~1mg/kg,静脉点滴每4~6小时1次,将凝血时间控制在15~18min左右,直至血液恢复正常、原病已被控制、DIC不再进行。静脉用药时以均匀点滴为妥。除高凝严重者外不可静脉推注肝素。现在主张用微量肝素0.25~0.5mg/kg,每 12小时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LMH):75U/(kg?d)用于临床。在低凝期出血严重时如促凝因素已不复存在则可不用肝素。最近国外报道采用抗凝血酶Ⅲ及低分。不应用药制止,除非纤溶过分亢进造成难以控制的出血,但用药必须适当,否则对微循环的解决不利。山莨菪碱(654-2)、东莨菪碱和阿托品能显著改善微循环,在DIC的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脉通等对疏通微循环有显著疗效。对亚急性及慢性DIC,可用双嘧达莫(潘生丁)血府逐瘀汤、双香豆乙酯(新双香豆素)等。

2014-07-31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