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通常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窦道造影检查。慢性骨髓炎是由细菌感染引发的骨髓、骨质、骨膜的慢性炎症,病程迁延,常伴有局部反复流脓、疼痛、肿胀等症状,不仅影响肢体功能,还可能引发全身性感染,所以需引起重视。
1、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反映炎症程度;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体内存在持续炎症反应。通过这些指标,能初步判断感染状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若指标异常升高,可能需及时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克林霉素、万古霉素等控制感染。
2、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磁共振成像等,其中X线可显示骨质破坏、增生、死骨形成等大体形态改变;CT能更清晰呈现骨骼细节,精准定位病变部位;MRI对软组织及骨髓腔炎症敏感度高,可清晰分辨炎性组织范围。综合运用上述相关检查,有助于全面了解病情,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有效依据。
3、病理检查:该检查主要是取病变部位的骨组织或软组织进行活检,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确定是否存在炎性细胞浸润、特殊病原体感染,明确病变性质,精准鉴别是结核性骨髓炎还是普通细菌感染性骨髓炎,进而指导用药,提高治疗针对性。
4、窦道造影检查:针对存在窦道的患者,将造影剂注入窦道后X线摄片,可清晰显示窦道走向、分支、深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辅助医生判断感染灶范围,在手术清创时有助于彻底清除病灶,降低复发风险。
若怀疑患有慢性骨髓炎,建议及时前往医院骨科就诊,医生会依据患者症状、体征,精准选择检查项目,明确诊断后制定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防止病情恶化,促进肢体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