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为生理因素与病理因素,生理因素涵盖饮食习惯、年龄增长等,病理因素涉及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问题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致使胃黏膜长期处于受损状态,引发慢性胃炎。
一、生理因素:
1、饮食习惯:长期进食过快、过烫,粗糙食物反复摩擦胃黏膜,使其受损;频繁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过度饮酒,会刺激胃酸分泌,侵蚀胃黏膜。养成细嚼慢咽、规律进食,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的习惯,有助于保护胃黏膜,缓解胃部不适。
2、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大,胃黏膜的防御与修复功能逐渐衰退,对损伤因素的抵抗力变弱,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引发慢性胃炎。中老年人可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二、病理因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寄生于胃黏膜,释放毒素,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长期感染可导致慢性胃炎。临床上常采用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铋剂枸橼酸铋钾,联合两种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根除幽门螺杆菌,修复胃黏膜,具体的用药需遵医嘱选择。
2、自身免疫:自身免疫系统紊乱,错误攻击胃黏膜组织,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常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调节免疫,配合胃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减轻胃部炎症,促进胃黏膜修复。
慢性胃炎患者若经常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血常规等,以便准确判断病因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