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期和卵泡期是女性月经周期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卵泡期即月经期第一天至排卵日,黄体期即排卵后至下一次月经来潮。月经周期主要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黄体期和卵泡期在激素分泌、卵巢变化以及子宫内膜状态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
- 卵泡期是月经周期的第一个阶段,从月经来潮的第一天开始,到排卵日结束。在这个时期,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垂体分泌促卵泡生成素(FSH)和少量的促黄体生成素(LH)。FSH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卵泡的发育和成熟。在卵泡期初期,卵巢内有多个原始卵泡开始发育,但通常只有一个卵泡能够发育成熟并排卵。随着卵泡的生长,卵泡会分泌雌激素,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雌激素的作用是促使子宫内膜增生变厚,为可能的受精卵着床做准备。
- 黄体期是指排卵后到下次月经来潮前的这段时间。排卵后,破裂的卵泡壁会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毛细血管等伸入到颗粒层,在LH的作用下,逐渐演变成黄体。黄体会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孕激素能使增生期的子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使子宫内膜进一步增厚,并且让子宫内膜的腺体变得更加弯曲,分泌更多的黏液,这些变化有利于受精卵的着床。如果没有受孕,黄体在大约14天后会开始萎缩,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失去激素支持,就会发生剥落,从而导致月经来潮。
如果有备孕计划,可以通过监测基础体温、使用排卵试纸等方法来了解自己的排卵情况,因为在卵泡期准确判断排卵时间能够提高受孕几率。在黄体期,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如果出现月经推迟等情况,有可能是怀孕了,可以通过验孕棒等方式进行初步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