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原本应生长在子宫腔内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这些异位的内膜组织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出血,引发一系列症状,对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存在多种假说。种植学说认为,经期时部分子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盆腔脏器表面并生长,形成异位病灶。体腔上皮化生学说指出,盆腔腹膜等体腔上皮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可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进而发展为异位症。此外,遗传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家族中有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其亲属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可能与特定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有关。同时,免疫功能异常也可能参与其中,机体免疫系统无法有效识别和清除异位的内膜细胞,导致其在异位部位持续生长。
- 疼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主要的症状,多为继发性痛经,且随病程进展逐渐加重。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有时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疼痛常在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月经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可持续整个经期。除痛经外,还可能出现慢性盆腔痛,即在非经期也会感到盆腔部位的疼痛,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对生育功能产生影响,是导致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异位病灶可能影响盆腔内环境,干扰卵子的排出、受精及受精卵的着床,导致受孕困难。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异常,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等症状。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首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长期的不良情绪可能会加重疼痛症状。日常应注意保暖,尤其是在经期,避免受寒,可适当饮用热水或用热水袋热敷下腹部,缓解疼痛。疼痛发作时,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分散注意力,若疼痛严重,应遵循医嘱合理使用止痛药物,如布洛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