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3 997人阅读
问题描述: 分泌性中耳炎中医
医生回答(3)
党华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耳鼻喉科
病情分析:
分泌性中耳炎在中医上可以通过针灸、中药治疗、按摩等方式进行治疗,但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对应的治疗方式。
1、针灸
中医认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与肺气不足、脾气虚弱、肾气虚衰等原因有关。所以在治疗上主要以健脾益气、补肾益肺为主。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针灸足三里穴、中脘穴、内关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2、中药治疗
如果患者是由于肺热引起的,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清热泻火的中药进行治疗,比如复方鲜竹沥液、黄连上清丸等。如果患者是由于脾虚引起的,可以遵医嘱服用健脾益气的中药进行治疗,比如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等。如果患者是由于肾气虚弱引起的,可以遵医嘱服用补肾益气的中药进行治疗,比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
3、按摩
如果患者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情况,可能会导致中耳内的液体无法正常排出,从而诱发分泌性中耳炎。建议患者可以通过按摩耳部的方式,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达到通经活络的效果,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除此之外,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通过上述治疗无法得到改善,还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并治疗。
柴东东 主治医师
病情分析:分泌性中耳炎可通过耳部穴位按摩、耳道冲洗、中药外敷、针灸疗法、艾灸治疗等中医方法治疗。若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应尽快就医以避免听力损失。
1.耳部穴位按摩
选择合谷、听会、少商等穴位进行轻柔旋转按压。此方法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耳部不适,对于改善听力有帮助作用。
2.耳道冲洗
使用温盐水或特制溶液清洁外耳道及中耳部分。此举旨在移除可能导致感染加剧的异物与分泌物,并减少炎症反应;适用于存在耳垢积聚诱发感染者。
3.中药外敷
将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草药研磨成粉末后加适量醋调制成糊状外敷于患处。传统医学认为,通过皮肤吸收药物能调节气血平衡、消散结节包块;适合反复发作不愈伴有耳鸣者。
4.针灸疗法
选取听宫、听会、翳风等穴位,在专业医生操作下进行针刺。针灸能够刺激局部神经反射区,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耳闷、耳痛等症状;对于慢性期患者效果较为显著。
5.艾灸治疗
选择三里、足三里等穴位作为施灸部位,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操作。艾灸具有一定的温通经络作用,有助于改善耳部血液循环,进而缓解相关不适感;对因寒邪侵袭所致者适用。
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过程中,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以免加重病情。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刘晓东 副主任医师
铁岭市第二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
病情分析:你好!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症状是听力下降,但自听增强(即听自己声音变大);耳鸣;出现鼓室积液后,耳闷感增强;可有轻微耳痛。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感冒。本病中医治疗效果不佳,应采用西医方法及早治疗。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者,应去除原发感染。同时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喷鼻或用减充血剂滴鼻,时刻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必要时,可使用激素疗法。如出现鼓室积液,可根据积液多少而进行鼓膜穿刺抽液治疗。您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建议去耳鼻喉科就诊,进行鼻咽镜检查,排除鼻咽部肿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