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1
问题描述: 自恋型人格障碍
医生回答(2)
李华 主治医师
病情分析: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过度自我关注、渴望他人注意和高度自我重要性为特征的心理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病理机制涉及到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神经递质与个体的情绪调节、奖赏系统以及社交行为有关。患者可能表现出自我中心、爱吹嘘、情绪不稳定等症状。他们常常要求被赞美和崇拜,对批评非常敏感。
诊断自恋型人格障碍通常需要临床心理评估,包括心理量表测试,例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MRI扫描可以辅助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大脑结构异常。药物治疗可选用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片、奥氮平片;心理治疗则常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或辩证行为疗法。
建议患者定期参与心理咨询,以改善人际关系并减轻情感困扰。同时鼓励其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分散注意力,减少自我沉溺。
陈安丽 二级心理咨询师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理科
病情分析:
自恋型人格障碍一般是指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通常是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等原因所引起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遗传因素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可能会在小时候表现得特别自恋,而且会对别人的依赖性特别强,不喜欢与别人交往,对于别人的好吃的东西特别喜欢,甚至会对别人的评价特别自卑,对于别人的好吃的东西特别喜欢,甚至会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抵触,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自伤或者自残的行为。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盐酸舍曲林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2、社会环境因素
如果患者长期处于压力过大的环境中,或者长期处于不愉悦的状态下,可能会导致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发生。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行慢跑、游泳等体育锻炼,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疏导治疗。
3、生物学因素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可能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等症状,可能是由于大脑神经递质出现异常所引起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碳酸锂、卡马西平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
4、心理因素
如果患者在童年时,长期处于不良的家庭环境、不爱与他人沟通,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自恋型人格障碍。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游泳、爬山等,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疏导治疗。
5、其他因素
此外,还有可能是童年时受到过剧烈的刺激等原因导致的,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对症治疗。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服用碳酸锂、卡马西平等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