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8
问题描述: 中性粒细胞低怎么回事
医生回答(2)
李志越 主治医师
病情分析:中性粒细胞低可能是由药物副作用、免疫系统紊乱、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感染性休克、恶性血液病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可影响白细胞计数,导致暂时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停用相关药物后通常可以恢复正常。如果需要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应定期监测血常规以评估可能的风险。
2.免疫系统紊乱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机体产生针对中性粒细胞的抗体,使其破坏和消耗过多,从而引起中性粒细胞数量下降。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环磷酰胺进行治疗。
3.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会影响各种类型的白细胞生成,包括中性粒细胞。治疗通常需遵医嘱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来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统。
4.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时,由于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损害,身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这会导致中性粒细胞从骨髓释放入血液循环增加,但同时也伴随着其消耗和破坏增多。感染性休克的治疗需要紧急处理原发感染并支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例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用于细菌感染的治疗。
5.恶性血液病
患有恶性血液病时,由于肿瘤细胞增殖过快,会抑制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功能,进而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可能包括化疗、靶向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法。
建议定期复查血象,以便及时发现中性粒细胞的变化趋势。必要时,医生可能会推荐进行骨髓穿刺活检等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以排除潜在的骨髓造血功能异常。
李洁 主管护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 心血管内科
病情分析:
中性粒细胞低多考虑是药物因素、上呼吸道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原因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治疗。
1、药物因素
如果患者长期服用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可能会对造血系统造成损伤,出现中性粒细胞偏低的情况。建议患者及时停止服用药物,并密切关注自身变化,一般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恢复正常。
2、上呼吸道感染
如果身体免疫力比较低,可能会使上呼吸道受到细菌感染,导致体内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可遵医嘱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胶囊等药物进行改善,还要注意多加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使体内出现炎症反应,从而使中性粒细胞降低。患者可遵医嘱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吲哚美辛胶囊等药物进行改善,还要注意防晒,避免紫外线照射。
4、再生障碍性贫血
如果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可能会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减退,从而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出现中性粒细胞低的情况。患者可遵医嘱口服司坦唑醇片、达那唑软胶囊等药物进行改善,还要注意放松心情,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5、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由于白血病细胞分化障碍、增殖失控、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患者主要表现为异常出血、发热、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伊马替尼、尼洛替尼等药物进行靶向治疗。
如果患者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避免熬夜、酗酒、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患者也可以适量进行户外体育运动,如打太极、慢跑等,有助于症状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