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1
问题描述: 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
医生回答(4)
包怒 主治医师
血液科
病情分析: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可能是由维生素K缺乏、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严重受损、口服抗凝药使用、凝血因子消耗性疾病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维生素K缺乏
维生素K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的关键辅因子,缺乏导致凝血因子活性下降,引起凝血障碍。通过口服或注射维生素K补充剂进行治疗,如依克欣、柯卡必恃等。
2.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
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凝血因子蛋白结构异常或合成减少,使凝血因子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可采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凝血因子替代疗法进行治疗,如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Ⅸ等。
3.肝功能严重受损
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导致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可通过肝脏移植手术来改善病情,提高凝血因子水平。
4.口服抗凝药使用
口服抗凝药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和合成,从而延长出血时间。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可以评估口服抗凝药物的效果和调整剂量。
5.凝血因子消耗性疾病
凝血因子在某些疾病状态下被过度消耗,如DIC,导致其浓度降低。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有助于恢复凝血因子水平,如DIC引起的出血可用输注新鲜冷冻血浆治疗。
建议定期进行血液凝固功能检测以监测凝血酶原活动度。对于维生素K缺乏患者,应避免摄入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食物或药物,如含铁量高的食物或非处方止痛药。
凤齐 主治医师
血液科
病情分析:
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反映肝脏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其正常值为75%-100%。
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凝血酶原时间与酶活性达到平衡的时间,是反映肝脏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正常值为75%-100%,如果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正常值,则可能是肝脏功能出现异常,如肝炎、肝硬化等。如果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高于正常值,则可能是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血栓性疾病、高脂血症等。
如果患者出现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异常的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花椒或者是芥末等,以免影响病情恢复,可以适当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例如苹果、西红柿等。同时患者还可以适当进行运动,例如慢跑、游泳等,能够增强抵抗力,有利于病情恢复。
杨贤 主治医师
血液科
病情分析:您好,根据你的描述,一般情况下, 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它的正常活动度为75%~100%。那么如果说比较低的情况,小于40%可诊断急性重症肝炎。 凝血因子大部分均在肝细胞内合成。另外也不排除是和化疗有一定的关系,那么具体的情况,考虑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
杨铜 主治医师
血液科
病情分析: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反映肝脏凝血功能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反映肝脏储备功能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值为75%~100%。凝血酶原活动度在正常范围内,一般不会引起因凝血功能不良而导致的出血。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正常水平要引起重视,必要时可使用一些凝血因子,止血药物,以调整肝脏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