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7
问题描述: 血小板数目偏低的原因
医生回答(3)
刘罗云 主治医师
病情分析:血小板数目偏低可能是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由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过度产生导致血小板减少。环磷酰胺是常用的化疗药物,通过抑制DNA合成来杀死癌细胞,进而改善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病情,从而提高血小板水平。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造血干细胞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分化成熟为血小板,因此会出现血小板数量低的情况。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纠正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3.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使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产量均减少。此时由于缺乏造血微环境支持,血小板不能充分发育成熟而提前释放入血,进一步降低其浓度。雄激素能够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促进外周血中未成熟的血小板向成熟阶段转化,增加血小板的数量。
4.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由病原体侵袭心脏内膜引起,炎症反应可能导致瓣膜损伤或赘生物形成,影响血液流动和凝固机制,间接地干扰血小板的功能。青霉素G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杀灭多种细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助于控制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的细菌感染,缓解血小板减少的现象。
5.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存在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这些抗体会攻击自身的血小板,导致它们被破坏或无法正常发挥作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用于减轻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关节肿胀和疼痛等症状,但不适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
建议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必要时,医生可能会推荐进行骨髓穿刺活检等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以排除其他潜在的血液学疾病。
舒志强 副主任医师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病情分析:
血小板数目偏低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原因导致的。
1、生理性因素
生理性因素主要是指机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导致血小板出现一过性降低的情况。如长时间熬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出现一过性降低,一般在刺激因素消除后,血小板可逐渐恢复正常。
2、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等,同时还可能会伴有血小板偏低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酚磺乙胺、氨基乙酸等药物进行止血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输血的方式进行治疗。
3、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疲倦、体重下降等症状,同时还可能会伴有血小板偏低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
4、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同时还可能会伴有血小板偏低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伊马替尼、尼洛替尼等药物进行靶向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化疗的方式,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灭癌细胞。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出血等症状,同时还可能会伴有血小板偏低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来那度胺、沙利度胺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式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同时要注意保持营养的均衡,避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利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徐泉崧 副主任医师
通许县中心医院 内科
病情分析:这个要看血小板偏低的水平的,如果只是轻度的偏低,有可能是生理性的个体差异所致,另外一些药物也有可能出现这种改变的,另外要注意,如果是明显的偏低,有可能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者是造血功能异常所致,需要进一步检查血小板抗体和骨髓检查,看看原因,好做进一步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