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出现尿血是怎么回事

2023-08-25 09:10:13

郑永江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血液内科

一般情况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出现尿血可能是疾病本身引起的,也可能是药物因素、膀胱炎、肾炎、肾结石等原因引起的,建议患者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相对应的治疗方式。

1、疾病本身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的。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患者会出现皮肤黏膜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同时还会伴有尿血的情况。患者应遵照医生的处方严格使用酚磺乙胺、氨基己酸等药物进行止血治疗。

2、药物因素

如果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或者私自停药,可能会导致药物刺激胃肠道,从而出现尿血的情况。建议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剂量,不可私自停药。

3、膀胱炎

膀胱炎通常是细菌感染、结石、药物等因素引起的膀胱炎症。由于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患者会出现尿血、尿频、尿急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4、肾炎

倘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本身患有肾炎,由于肾炎会导致肾功能下降,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部分患者也会伴有尿血的情况。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利尿剂减轻水肿,缓解症状。

5、肾结石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若是同时合并有肾结石,由于结石会对肾造成刺激,引起肾黏膜破损,不仅会出现尿血的现象,还可能会存在肾绞痛、恶心、呕吐等情况。建议患者咨询医生后使用双氯芬酸钠、吲哚美辛等药物进行止痛治疗。

患者平时不要摄入含有酒精、肌醇的饮料及食物,如白酒、啤酒等,以免造成红细胞的破坏,对自身的造血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