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彬 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全科
中毒吐血可能与消化道黏膜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内脏器官破裂、应激性溃疡、血管破裂等因素有关。患者可以采取饮食调整、补液支持、止吐药物、胃黏膜保护剂、洗胃等治疗措施。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一、原因
1.消化道黏膜损伤
毒物刺激或腐蚀消化道黏膜,使黏膜破损、出血,血液混入胃内容物后引起吐血,比如强酸、强碱中毒会直接损伤食管和胃黏膜。
2.凝血功能障碍
某些毒物可能干扰人体的凝血机制。如蛇毒、鼠药等中毒后,凝血因子生成或功能受影响,容易出现全身出血倾向,包括吐血。
3.内脏器官破裂
严重中毒可能导致肝脏、脾脏等内脏器官破裂出血。比如中毒引发的剧烈呕吐导致食管贲门撕裂,使血液反流,出现吐血现象。
4.应激性溃疡
中毒这一强烈刺激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引发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出现急性溃疡,溃疡侵蚀血管后导致出血,进而引起吐血。
5.血管破裂
有些毒素会使血管壁变脆弱或直接损伤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如某些有毒植物中毒,毒素作用于胃黏膜血管,使其破裂,引发吐血。
二、方法
1.饮食调整
在吐血后应立即禁食。当出血情况得到初步控制后,可先从少量温凉的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牛奶等。每次饮用一小口,缓慢咽下。如果没有不适,可以逐渐增加饮食量和稠度。饮食调整有助于减轻胃部负担,减少胃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吐血症状。对于中毒引起的胃肠道刺激,适当的饮食调整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2.补液支持
如果吐血量大导致血容量不足,需要及时进行静脉补液。患者应在医院由医护人员进行静脉穿刺,将生理性盐水、葡萄糖等液体输入体内。补液支持可以预防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对于中毒引起的呕吐和吐血,及时的补液可以防止进一步的脱水和电解质失衡。
3.止吐药物
止吐药物如多潘立酮片、甲氧氯普胺片等,可减少呕吐反应,温水送服即可,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止吐药物可以抑制胃肠道的运动,减少呕吐反应,从而减轻吐血症状。对于中毒引起的呕吐和吐血,适当的止吐药物可以缓解症状,促进身体的恢复。
4.胃黏膜保护剂
胃黏膜保护剂包括口服的药物,如铝碳酸镁咀嚼片、硫糖铝咀嚼片等,以保护胃黏膜免受进一步损伤。服用方法为咀嚼后咽下,硫糖铝咀嚼片成人一次4片,一日4次。胃黏膜保护剂可以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减少胃酸和化学物质对胃黏膜的刺激。对于中毒引起的胃黏膜损伤和吐血症状,适当的胃黏膜保护剂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5.洗胃
洗胃需要在医院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患者躺在病床上,通过插入胃管,将洗胃液注入胃内,然后再抽出,反复冲洗胃内的有毒物质。洗胃可以清除胃内的毒物或刺激物质,减轻对胃黏膜的损伤,并减少吐血的发生。对于中毒引起的呕吐和吐血,及时的洗胃可以起到重要的治疗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在身体恢复一段时间后可以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每次运动时间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在30-60分钟。
以上医疗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必要请到线下就医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feedback@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