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国 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神经内科
急性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通常情况下,病情较轻患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标准,但也有部分病情严重患者可能会难以治愈。
如果急性脑梗死的病情较轻,例如梗死面积较小、发生在非关键部位、未引起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经过及时有效地治疗是有可能治愈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早期溶栓治疗或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保护神经等综合治疗措施,可以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或建立侧支循环,恢复脑部血液供应,受损的神经细胞有可能恢复功能。
但当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时,如梗死面积较大、发生在关键部位如脑干、基底节等,或者引起了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昏迷等,即使经过积极治疗,也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在这种情况下,受损的神经细胞可能大量死亡,难以完全恢复功能。
此外,急性脑梗死能否治愈还取决于能否在早期进行有效干预。早期识别症状并尽快就医,可以为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在发病后的黄金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能够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最大限度地减少脑组织的损伤。
建议患者严格遵医嘱治疗,可以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不得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