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群 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 妇产科
孕晚期孕妇出现凝血D-二聚体偏高的情况时,可能是正常现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等导致。建议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1.正常现象:怀孕期间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容易影响机体的凝血系统,可能会引起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增加,从而出现凝血五项检查时D-二聚体偏高的情况。此时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处理,注意休息即可。
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若孕妇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也有可能会出现该情况。因为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全身小动脉痉挛和微血栓形成,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凝血功能。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血压水平,例如药物治疗等。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常是由于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等原因所造成,会导致局部组织缺氧、水肿,并且会刺激到身体内的凝血因子,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射用尿激酶、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严重的出血性疾病,考虑与感染因素有关,当体内存在炎症后容易诱发变态反应,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还会导致大量血小板被消耗,进而表现为上述检查结果。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氨甲环酸片等药物缓解。
5.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若孕妇本身为易栓体质并且长期应用肝素,则可能引发该疾病,导致机体凝血功能下降,致使相关指标升高。一般无需采取特殊的治疗措施,但需持续监测病情变化并定期复查。
除上述常见情况外,还可见于胎盘早剥、子宫肌瘤变性等情况。此时需完善相关检查,比如血常规、B超等,然后采取合适的方式治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休息,定期产检,了解胎儿生长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