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江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血液内科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量异常减少,主要是由于血小板生成不足、血小板破坏过多、血小板分布异常、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原因导致的。
1、血小板生成不足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主要发挥着止血的作用。当血小板生成不足时,会导致血小板减少,进而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可遵医嘱服用氨肽素片、艾曲波帕乙醇胺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2、血小板破坏过多
血小板破坏过多通常是指血小板被破坏的数量超过了正常范围,血小板破坏过多会导致凝血功能下降,从而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可遵医嘱服用地塞米松片、醋酸泼尼松片等药物治疗。
3、血小板分布异常
血小板分布异常是指血小板的形态和大小出现异常,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出血的症状,而且出血后不容易止血,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可遵医嘱服用醋酸泼尼松片、醋酸地塞米松片等药物治疗。
4、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由于微生物感染、自身免疫和性激素等原因引起的,可能会影响机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药物。
5、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可能会导致自身的免疫能力受到破坏,同时破坏血小板的免疫复合物,造成血小板半衰期缩短,最终会引起血小板的数量减少。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进行治疗。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然后进行对症治疗。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