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高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 泌尿外科
老年人排尿困难可能是前列腺增生、膀胱炎、膀胱结石、膀胱颈梗阻、神经源性膀胱等疾病的表现。这些疾病引起的排尿困难的治疗方法各异,因此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前列腺增生
由于年龄增长导致体内雄激素水平下降、雌雄激素失衡等,使前列腺组织发生异常增生,压迫尿道,引起排尿困难、尿路疼痛、腰痛、性功能障碍。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使用非那雄胺片和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进行治疗。其中非那雄胺片空腹服用或与食物同时服用均可。
2.膀胱炎
膀胱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膀胱黏膜炎症,炎症刺激会导致膀胱频繁收缩和尿意感增强。此时由于炎症因子的刺激,会出现尿频、尿急以及尿痛等症状。患者可遵照医生的意见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其中头孢克肟颗粒需要用温开水完全溶解后服用。
3.膀胱结石
膀胱结石多为肾脏下端形成的结晶体掉落到膀胱内形成,当结石体积较大时,会对膀胱壁产生刺激作用,导致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困难现象。对于无明显症状的小结石,可通过增加水分摄入促进自行排出,建议家长确保患者每日饮水量在2L;若结石较大则需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手术治疗,例如经尿道膀胱结石碎石取石术。
4.膀胱颈梗阻
膀胱颈梗阻是指膀胱颈部受到肿瘤、结石或其他异物的堵塞,导致尿液无法正常排出,引起排尿困难、尿流变小、分段排尿、排尿淋漓的现象。膀胱颈梗阻可通过手术方式解除梗阻,如遵医嘱行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等。
5.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主要是由神经系统病变引起,如脑瘫、脊髓损伤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膀胱和尿道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对于尿潴留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遵医嘱采取导尿的方法缓解不适。主要由医生操作经由尿道插入导尿管到膀胱,引流出尿液。
建议定期监测排尿频率和尿流率,以评估病情变化。同时,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量,每天8杯水,避免过度限制液体摄入以防膀胱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