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后疼痛的原因有哪些

2024-09-13 10:42:03

于钟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消化内科

便后疼痛可能是由痔、肛裂、肛周脓肿、肠炎、便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措施进行处理,建议及时就医。
1.痔
痔是由于直肠下端和肛门周围的静脉丛曲张形成的。排便时,粪便摩擦痔,可引起疼痛,尤其是当痔出现肿胀、发炎或血栓形成时,疼痛会更加明显。可以遵医嘱直肠给药痔疮栓,或在医生指导下外用马应龙痔疮膏、利多卡因乳膏等药物进行局部治疗,缓解疼痛和炎症。同时,要注意保持肛门清洁,避免久坐,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2.肛裂
肛裂是指肛门周围皮肤的撕裂,通常是由于大便干燥、过硬,排便时用力过度引起的。肛裂会导致剧烈的疼痛,尤其是在排便后,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可以使用温水坐浴,缓解肛门括约肌的痉挛,减轻疼痛。肛门坐浴能清洁肛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患者先准备40~50℃的温水,倒入坐浴盆中,将肛门浸入水中,每次坐浴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3.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是由于肛门周围的腺体感染引起的。脓肿形成后,会引起肛门周围的疼痛,尤其是在排便时,疼痛会加重。同时,还可能伴有发热、肿胀等症状。一旦确诊为肛周脓肿,应及时就医,进行手术治疗,如脓肿切开术。手术切开引流脓肿,排出脓液,缓解疼痛。术后要注意伤口的护理,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4.肠炎
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可引起肠道黏膜的损伤,排便时刺激病变部位,导致疼痛。同时,还可能伴有腹泻、便血等症状。对于肠道炎症性疾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治疗。如温水送服醋酸泼尼松、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药物。
5.便秘
便秘时,大便干燥、硬结,排便困难,用力排便会导致肛门周围的肌肉紧张,引起疼痛。改善便秘是关键。可以通过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火龙果、芒果等食物,保证每天2000mL左右的饮水量,以缓解便秘。

治疗期间应避免久坐、久站和过度用力排便,以减少对肛门区域的压力和摩擦。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非常重要,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或清洁剂清洗肛门区域。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