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帅 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脊柱骨科
韧带损伤导致肌肉萎缩,可能是由于长期制动、肌肉损伤、神经损伤、缺乏运动、废用性肌肉萎缩等原因导致,患者需要根据原因进行治疗。
1、长期制动
韧带损伤后需要进行石膏或支具固定,如果患者长期制动,会导致肌肉缺乏运动,从而出现肌肉萎缩的情况。患者可以通过运动疗法进行改善,需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等方式进行训练。
2、肌肉损伤
韧带损伤后会导致局部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如果患者疼痛症状比较严重,会导致患者不敢活动,长期不运动,会导致肌肉出现萎缩的情况。患者可以通过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状,也可以遵医嘱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3、神经损伤
如果患者在韧带损伤时造成周围神经损伤或断裂,可能会导致支配区域出现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进而引起肌肉萎缩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甲钴胺、维生素B12等。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针灸、红外线治疗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
4、缺乏运动
如果患者长期缺乏运动,可能会导致肌肉萎缩,主要是由于长期不运动,导致肌肉的力量减弱引起。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游泳、爬山等,可以促进肌肉的新陈代谢,改善肌肉萎缩的情况。
5、废用性肌肉萎缩
如果韧带损伤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并且没有及时进行康复锻炼,可能会导致局部的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此时患者可以通过运动训练的方式进行改善,比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直腿抬高训练、踝泵运动等。
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避免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等,有利于病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