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土辉 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耳鼻咽喉科
喝完酒耳朵发闷听不清可能是由于酒精中毒、分泌性中耳炎、突发性耳聋、神经性耳鸣、血管性耳鸣等引起的。建议患者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就医,避免自行处理。
1.酒精中毒
酒精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导致内耳血液循环障碍,影响听力。内耳毛细胞对缺氧、缺血敏感,当血液供应不足时,会导致听觉功能下降。轻度酒精中毒可以通过休息和补充水分来缓解,严重者需就医进行催吐或洗胃等处理。
2.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中耳积液,引起听力下降和耳闷感。酒精可使咽部黏膜充血水肿,加重咽鼓管堵塞,进一步加剧中耳积液,进而出现喝完酒耳朵发闷听不清的情况。患者需要注意日常生活调理,如避免耳道内进水、用手抓挠耳部,以及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较大的环境中,以免影响听力。
3.突发性耳聋
酒精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减少耳蜗供血,从而诱发突发性耳聋。耳蜗内的毛细胞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一旦发生供血不足,就会出现听力突然丧失的情况。对于突发性耳聋,应尽快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注射液,以减轻炎症反应和保护听力。
4.神经性耳鸣
酒精中的乙醇在肝脏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会转化成乙醛,乙醛是一种能让毛细血管迅速扩张的有毒物质,导致耳部毛细血管扩张,进而引发神经性耳鸣,使耳朵出现嗡嗡作响的症状。该情况在毛细血管较多的耳部区尤为明显,可能会影响到听觉感受器的功能,使得患者在饮酒后出现耳朵发闷、听不清的情况治疗神经性耳鸣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甲钴胺片、维生素B6片等营养神经的药物。甲钴胺片的服用方式是口服,最好在饭后半小时服用,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维生素B6片的服用时间没有特定要求,一般口服即可,具体时间可根据医生指导或药物说明书来确定。
5.血管性耳鸣
酒精可扩张血管,导致血压波动,进而影响内耳微循环,造成血管性耳鸣。耳鸣是一种主观感觉,表现为听到持续或间歇性的噪音,可能是嗡嗡声、嘶嘶声或其他异常声音。血管性耳鸣的治疗通常需要控制高血压,常用的降压药有硝苯地平缓释片、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等。硝苯地平缓释片的服用方式通常为口服,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患者的血压波动特点来决定,可以早晨、中午或睡前服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则可以选择在饭前、饭后或者空腹状态下口服,具体根据个人肠胃情况和医生指导来定。
建议患者避免再次过量饮酒,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若症状持续不减或加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进行相关检查,如纯音测听、颞骨CT扫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