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赟 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精神医学科
精神运动性抑制临床上通常是指行为动作和言语活动的减少,主要包括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和违拗症。通常情况下,精神运动性抑制可能是由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药物因素、感染因素等原因所引起的,患者需要根据病因对因治疗。
1、遗传因素
如果患者的父母或直系亲属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疾病,可能会导致子女的发病概率增加,从而引起上述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奥氮平片、利培酮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社会支持疗法等方式进行心理治疗。
2、心理因素
若患者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焦虑的状态下,可能会导致大脑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精神运动性抑制。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行户外散步,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
3、社会因素
若是患者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精神受到刺激,也可能会出现此类症状。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调整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精神压力过大。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针灸、艾灸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
4、药物因素
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如盐酸氯丙嗪片、奋乃静片等,可能会导致体内的药物成分蓄积过多,从而导致上述情况。建议患者需要及时停止服用上述药物,以免引起不良后果。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更换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5、感染因素
当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时,机体容易受到细菌入侵体内,诱发感染性疾病,比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会影响到脑神经的正常功能,造成脑神经紊乱,诱发精神运动性抑制的现象。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患者可遵医嘱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胶囊等药物进行改善,还要注意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