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波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血液内科
临床上一般可以通过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血小板聚集率、高切和低切峰值速度、血小板反应性测定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等指标来判断血小板是否出现异常聚集。若检查后发现指标异常,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针对性治疗。
1.血小板黏附功能:正常情况下,当血液中加入AD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后,血小板会通过糖基化作用增加黏附于胶原上的能力。如果患者的此项检查结果为阳性,则提示可能存在血小板黏附功能亢进的情况。
2.血小板聚集率:通常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小板的聚集百分比。若患者进行该项检查时发现数值偏高,并且出现了皮肤淤斑、鼻出血等症状,则可能是由于血小板过度聚集所引起。
3.高切和低切峰值速度:主要是指血小板聚集开始至第一个血小板聚集结束的时间与最后一个血小板聚集完成所需时间的平均值。若患者的检查结果显示数值异常,则提示可能存在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等情况。
4.血小板反应性测定:一般是采用药物诱导血小板凝集的方法进行测定,如使用花生四烯酸诱发血小板聚集。如果患者的检查结果呈阳性,说明其对花生四烯酸敏感,容易形成血栓。
5.纤维蛋白原含量:是评价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可能会促进血小板聚集。因此建议患者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病情。
除此之外,血小板还有可能涉及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血小板黏附功能下降、血小板第3因子活性降低、血小板第6因子缺乏症等。若出现血小板聚集较多的情况,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