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成分有哪些改变对微循环障碍有影响

2024-09-13 10:51:1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 普内科

引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较多,如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在出现微循环障碍时,会导致患者的血液成分发生改变,常见包括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原增高、红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以及酸中毒。

1.血小板聚集增加:由于微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缺氧,而使血小板黏附力增强,从而容易形成血栓,因此可能会诱发各种栓塞性疾病,比如肺动脉栓塞、急性胰腺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

2.纤维蛋白原增高:当患者存在微循环障碍的情况时,会使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可造成组织损伤和修复异常,此时会引起纤维蛋白原增高的现象,并且会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还会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

3.红细胞增多:如果患有慢性缺氧性疾病或者处于高原地区,则会出现低氧血症的现象,长期如此就会导致机体供氧不足,继而会造成红细胞增多的现象,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引发高黏滞综合征、血栓等情况。

4.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若患有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基础疾病,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会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刺激,从而使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同时也会伴随白细胞升高等情况。

5.酸中毒:对于因代谢紊乱而导致酸中毒的患者而言,通常会影响体内水、电解质平衡,进而会影响到正常生理功能,甚至还会干扰到微循环,最终引起上述症状的发生。

此外,也可能与凝血因子减少有关。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尽量以清淡食物为主,可以适当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避免进食油腻或者是辛辣刺激性食品,如炸鸡、辣椒等,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不利于身体健康。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