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潮双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感染科
打疫苗后出现肌肉肿块的情况可能是由于注射部位感染、药物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血栓性静脉炎以及血管破裂等因素导致。患者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对症治疗。
1.注射部位感染:如果患者在打完疫苗以后没有做好护理工作,则可能会引起注射部位感染,从而会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此时可以使用碘伏对局部进行消毒处理,并且还可以遵医嘱服用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抗炎治疗。
2.药物不良反应:部分人群可能对于所注射的疫苗不耐受,在注射之后有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比如注射部位有硬结或者轻微浮肿等情况发生。若症状较轻时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通常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
3.过敏反应:若患者对所接种的疫苗存在过敏情况,则会出现皮肤瘙痒、红疹等症状。此时需立即告知医生并进行催吐处理,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氯雷他定片、盐酸左西替利嗪颗粒等抗组胺类药物进行治疗。
4.血栓性静脉炎:该疾病主要是由于输液不当或者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所致。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疼痛、红斑和硬结等不适症状。患者可以配合医生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吲哚美辛肠溶片等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止痛治疗。
5.血管破裂:如果在打疫苗的过程中操作不当,则有可能会导致注射器中的空气进入血管内,进而形成无菌性的炎症反应,造成上述现象的发生。一般无需特殊处理,通常会在短时间内逐渐消退。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以防发生感染。另外还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