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中医科
慢性肾衰属于中医学的关格、癃闭、虚劳、溺毒等范畴,其病机扑朔迷离,证候错综复杂。
该疾病其诊断依据包括由肾病日久导致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不得下泄,表现为少尿或无尿,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有尿味等症状。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主要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证型,如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例如,脾肾气虚证可遵医嘱服用加味四君汤、补中益气丸,金匮肾气丸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气血和脏腑功能,减少症状。取大椎、命门、肾俞、脾俞、中脘、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以补益脾肾;取关元、中极、肾俞、三焦俞等穴,以促进排尿。
建议患者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低磷高钙饮食、低脂饮食,并限制钾的摄入,限制水分摄入,减少盐的摄入,避免食用咸菜、腌肉等高盐食品。每日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3至5克,有助于控制血压,减轻水肿。
建议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