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喆斌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感染科
肝损害可能由疟原虫、阿米巴原虫、弓形虫、血吸虫、肝吸虫等寄生虫引起,这些寄生虫通过不同的途径侵入肝脏并导致组织损伤。建议患者积极就医治疗。
1.疟原虫
疟原虫通过蚊子叮咬传播,进入人体后会侵入红细胞,导致发热、寒战等症状。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肝脏损伤,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针对疟疾引起的肝损害,应积极进行抗疟治疗,如使用氯喹或奎宁等药物,药物建议遵医嘱用温水来送服。针对该疾病引起的发热、寒战等症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服用后建议多饮水,可适当增加80-120毫升的饮水量。
2.阿米巴原虫
阿米巴原虫主要通过口腔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可侵犯肠道和肝脏。当阿米巴原虫侵入肝脏时,会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肝脏肿大和疼痛。对于阿米巴性肝炎,通常采用甲硝唑或替硝唑等抗生素进行治疗,药物需遵医嘱温水吞服,同时需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如进食水果前,需要用水充分清洗干净。病情轻微者可适当卧床休息,注意饮食健康,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3.弓形虫
弓形虫可通过接触受染动物或进食未煮熟的肉类传播,感染初期可能无症状,但长期感染会导致肝脏受损。弓形虫在肝脏内繁殖,引发免疫反应,造成肝脏组织破坏。预防弓形虫感染的关键是避免食用未熟透的肉食,定期体检以监测肝脏状况,烹饪食物的时候建议充分煮熟。还可遵医嘱选用阿奇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克林霉素、磺胺嘧啶等药物进行治疗,药物可用40℃作用的水来送服。这些药物对弓形虫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4.血吸虫
血吸虫通过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然后在肝脏定居并释放毒素,导致肝脏发炎和纤维化。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治疗血吸虫病需要使用吡喹酮等药物进行驱虫治疗,同时改善环境卫生和个人防护,减少接触疫水;此外还可以遵医嘱用复方甘草酸苷、水飞蓟素来进行保肝治疗,其中复方甘草酸苷具有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可静脉滴注或口服。水飞蓟素具有稳定肝细胞膜、保护肝细胞酶系统、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口服给药,一般耐受性良好,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轻微的胃肠道症状,药物建议遵医嘱吞服,避免嚼服。
5.肝吸虫
肝吸虫通过食用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成虫会在肝脏中产卵,刺激肝脏产生炎症反应。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胆管扩张。该疾病主要是遵医嘱温水送服吡喹酮、阿苯达唑等药物进行病原治疗。这些药物能有效杀灭肝吸虫并缓解肝脏损伤。同时建议改变饮食习惯,避免食用未经烹饪的淡水生物如甲鱼、黄沉鱼、毛蟹、河虾等。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不干净的食物,尤其是生吃海鲜。此外,定期进行血液检测和肝功能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寄生虫感染,有助于保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