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0.3%怎么回事,怎么办

2024-04-20 18:30:10
郑永江

郑永江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血液内科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正常情况下为0%-5%,如果检查发现该指标偏低至0.3%,可能是应用药物、感染、脾功能亢进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硬化症等原因导致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对因治疗。

1.应用药物:若近期服用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比如醋酸泼尼松片、甲泼尼龙片等,会导致体内出现应激反应,影响到嗜酸性粒细胞数值变化。此时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处理。

2.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等,由于炎症因子的刺激,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指数偏低,同时白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增多。患者常表现为发热、腹泻等症状。建议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盐酸环丙沙星片等抗炎药物治疗。

3.脾功能亢进症:多与门静脉压力增高有关,会出现腹水、黄疸等情况。可遵循医嘱使用醋酸地塞米松片、醋酸泼尼松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部分脾切除术进行改善。

4.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般与化学物质刺激、辐射等因素有关,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也会引起上述情况,并伴有头晕、乏力症状。可以遵照医嘱使用酚磺乙胺注射液、氨基己酸注射液等止血药物进行治疗,还可以配合医生进行输血治疗。

5.系统性硬化症:主要与免疫因素有关,会对皮肤黏膜产生损害,还会造成淋巴结肿大、雷诺现象等不适症状。若病情比较严重时,则会影响嗜酸性粒细胞数量,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硫唑嘌呤片、环孢素软胶囊等药物治疗。

此外,还可能与白血病、恶性肿瘤转移等原因有关,若长期存在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情况,应及时前往医院血液内科就诊,完善血常规、CT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