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宝顺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心血管内科
突发的心脑血管病可能是由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的。如有不适,建议患者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就医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1.吸烟
长期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使血液中的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患者应注意立即戒烟,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2.饮酒
过量饮酒会损伤肝脏功能,导致血脂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适量饮酒可能对心脏有益,但过度饮酒则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患者日常应避免饮酒,并接受相应的治疗。
3.肥胖
肥胖者通常伴有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异常,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以及两次以上的力量训练。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高血压
持续的高血压会使血管壁受到压力增大,容易出现硬化现象,进而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遵医嘱用温水送服降压药,如卡托普利、氨氯地平等,保持血压稳定。并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踢球等,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5.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减弱,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这会引起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包括血脂异常、血小板聚集增强等,这些都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良好的血糖控制以及定期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日常应避免高糖、高脂的食物,如奶油、糖果、肥肉等,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还要积极遵医嘱用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等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日常建议在餐前和餐后测量血糖,便于监测血糖水平。
此外,建议患者每年进行一次体检,特别是针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早期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