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振文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神经内科
脑梗死也称缺血性卒中。通常情况下,缺血性卒中的类型主要包括腔隙性脑梗死、脑桥梗死、额叶梗死、顶枕部梗死以及基底节区梗死等。
1.腔隙性脑梗死:通常是由于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会导致局部出现缺血性的病理改变,从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并且还会伴有肢体无力、语言不清等情况。
2.脑桥梗死:如果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则有可能会引起脑桥梗死的情况发生。常见的症状主要包括视力下降、眼睑下垂、吞咽困难等。
3.额叶梗死:该疾病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颈内动脉闭塞所造成的,会对周围的神经组织造成压迫,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
4.顶枕部梗死:若患者的脑干背侧的供应脑桥支和丘脑支阻塞性病变,则会诱发顶枕部梗死的发生。常见的症状主要包括感觉障碍、视野缺失等。
5.基底节区梗死:当基底节区部位的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等情况时,则可引发基底节区梗死的现象。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不适症状。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常用药物为阿替普酶,可溶解新形成的血栓;抗凝治疗则通过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预防新的血栓形成。注意药物均需遵医嘱使用,不可盲目用药。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避免高盐饮食,保持规律活动,如散步、打太极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但要确保运动强度适中,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