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江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血液内科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占比在百分之50-70之间。当患者出现血常规检查时发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情况时,可能是由于物理刺激、药物影响、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等引起。
1.物理刺激:如X射线、放射性核素等因素会对机体造成辐射损伤,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从而引发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现象发生。这种情况一般无须特殊治疗,但应避免再次接触此类因素,并定期复查即可。
2.药物影响:部分抗生素类的药物也会对中性粒细胞产生抑制作用,比如利福平片、异烟肼片等。此外,抗甲状腺药物也可能会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下降,如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等。如果需要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则建议定期检测血常规,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干预处理。
3.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都会导致中性粒细胞降低,因为细菌感染后会导致体内炎症反应增强,进而使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消化被感染部位的有害物质,所以会出现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情况。可在医生建议下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等,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而自身免疫反应会干扰骨髓造血功能,使得中性粒细胞生成不足,从而导致其数值偏低。患者可以遵循医嘱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醋酸泼尼松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5.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骨髓纤维化后期等,都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这类疾病需要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积极治疗。治疗方法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如遵照医嘱使用环磷酰胺、甲泼尼龙、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药物,还可以进行输血、骨髓移植等进行治疗。
在处理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情况时,建议尽快到正规医院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原因。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