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钟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消化内科
肝硬化问题的增加可能与病毒性肝炎感染、不良生活习惯、肥胖和代谢综合征、药物和毒物损伤、遗传因素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有不适,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1.病毒性肝炎感染
乙肝和丙肝等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卫生条件、医疗水平等因素,部分地区病毒性肝炎的防控仍存在一定困难。同时,一些人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不足,未及时进行疫苗接种和规范治疗,增加了发展为肝硬化的风险。可以加入肝炎患者互助小组。通过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分享治疗心得,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和应对信心。同时,可以在小组中互相提醒按时服药、复查,形成良好的治疗氛围。
2.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大量饮酒是引发肝硬化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交活动的增多,饮酒人群不断扩大,且部分人饮酒量过大。此外,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损害肝脏,长期积累容易导致肝硬化。建议培养一个新的健康爱好,比如学习烹饪健康美食。既可以减少外出就餐可能带来的不健康饮食风险,又能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享受乐趣,转移对不良习惯的注意力。
3.肥胖和代谢综合征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趋于久坐少动,加上高热量、高脂肪的饮食,使得肥胖人群越来越多。肥胖容易引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若不加以控制,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代谢综合征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也会增加肝脏负担,促进肝硬化的发生。可以购买一个智能体脂秤,随时监测自己的体重、体脂率等指标变化。根据指标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比如当发现体脂率上升时,增加有氧运动的时间或强度。坚持每天记录饮食和运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4.药物和毒物损伤
某些药物具有肝毒性,如抗生素、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等。如果不合理使用这些药物,或者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就可能导致肝脏损伤。此外,长期接触化学毒物、工业污染物等也会损害肝脏,增加肝硬化的发病风险。建议整理家庭药箱,清理过期药品和不明来源的药物。对于常用药物,标注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误用。如果从事可能接触毒物的工作,定期参加职业健康培训,了解防护知识和应急处理方法。
5.遗传因素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部分人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使得他们更容易患上肝脏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也会导致肝脏慢性损伤,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可以制作一个健康日历,标注好定期检查的时间和重要事项。提前预约检查,确保按时进行。同时,学习一些放松身心的方法,如冥想、深呼吸等,缓解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肝硬化的诊断需通过血常规、肝功能试验和甲胎蛋白检测等确认。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和腹部超声是必要的,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潜在的并发症,如腹水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