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江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血液内科
冻血症一般指冷凝集素血症,是一种由高效价冷凝集素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冷凝集素血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其主要特征在于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效价的冷凝集素,这种冷凝集素在温度低于37°C时,会导致红细胞发生凝集。冷凝集素属于抗体的一种,主要存在于α2、β和γ球蛋白中,虽然正常人的血清中也含有少量的冷凝集素,但其效价通常较低,不会引起明显的病理反应。然而,当冷凝集素的效价显著升高时,就会引发冷凝集素血症。
冷凝集素血症的发病机制在于,当患者暴露在寒冷环境下时,其肢端皮肤小血管中的红细胞会发生暂时性自体凝集,这种凝集现象会导致血管部分或完全阻塞,从而造成局部血流障碍和缺氧状态。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紫绀和苍白等症状,这些症状在保暖后会有所缓解,因为冷凝集素在温度上升时会迅速从红细胞表面脱离,凝集现象也会随之消失。
冷凝集素血症好发于青壮年,但儿童和老年人也有发病,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此外,从事农业劳动者由于经常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其发病率也相对较高。该病的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外露皮肤,如鼻尖、脸颊、口唇、耳轮、腕关节和踝关节以下的手足部,有时齿龈也会受累。患处皮肤会出现紫绀甚至灰白,伴有麻木和刺痛感,对触觉、痛觉和温度觉的感知也会减退或消失。
在治疗方面,遵医嘱使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物如环磷酰胺等对某些病例有效。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溶血症状,防止血管阻塞和缺氧状态的发生,并尽可能去除引发冷凝集素血症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