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喆斌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感染科
乙肝一般是指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的原因包括免疫力低下、不良生活习惯、血液感染、医源感染、雌激素过多等,孕妇可根据不同原因采取日常调理、服用药物等方式进行治疗。
1.免疫力低下: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并在易感者体内大量繁殖,引起慢性感染。孕妇在怀孕期间,由于身体对营养的需求增加,加上可能的睡眠不足和情绪压力,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使得乙型肝炎病毒侵入机体后,无法被及时清除,从而引发慢性感染。平时要保证孕妇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不良生活习惯:孕妇如果在怀孕期间经常熬夜、不注意饮食卫生,经常吸烟、喝酒,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增加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风险。建议通过合理膳食、充足休息、适量运动等非药物手段,优化母体健康状况,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3.血液感染:如果孕妇接触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血液,或者在不规范的医疗操作中使用了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可能导致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传播进入孕妇体内,从而引发慢性感染。孕妇应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和体液,如输血、注射等医疗操作时应选择正规医院和合格产品。
4.医源感染:孕妇在怀孕期间会进行多次产前检查,如果在检查过程中使用了带有乙型肝炎病毒的医疗器械,如未严格消毒的注射器、探头等,则可能导致乙型肝炎病毒通过医源性途径传播给孕妇,进而引发慢性感染。在孕期和分娩后,对孕妇和新生儿进行阻断治疗,如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5.雌激素过多:孕妇在妊娠期间会产生大量的雌激素,这些雌激素需要在肝内灭活,并可能影响肝脏对脂肪的运转和胆汁的排泄。这种生理变化可能导致肝脏的负担加重,使得原本在体内潜伏的乙型肝炎病毒得以活跃复制,从而引发慢性感染。孕妇可遵医嘱服用肝脏保护剂,如水飞蓟宾、复方甘草酸苷等,来减轻肝脏炎症反应和损伤。
若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了严重的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对自身和胎儿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