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赟 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精神医学科
强迫症和强迫型人格障碍都是涉及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心理障碍,但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
强迫症是指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的、闯入性的、不必要的想法、观念或冲动,如反复担心被细菌污染、害怕自己伤害他人等。强迫行为是为了缓解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而采取的重复行为或仪式,如反复洗手、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的症状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痛苦,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功能。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过分追求完美、注重细节、刻板固执、对自己和他人要求严格。患者通常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和控制欲,难以忍受不确定性和混乱。他们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细节上,对自己和他人的错误难以容忍。与强迫症不同,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强迫行为通常是为了满足内心的完美主义需求,而不是为了缓解焦虑。而且,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症状相对稳定,不像强迫症人群会出现明显的发作和缓解期。
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学习识别和挑战强迫思维,改变对强迫思维的反应,减少强迫行为。例如,当出现强迫思维时,提醒自己这只是一种不合理的想法,不要被其牵着走,尝试不去进行强迫行为。此外也可以在专业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逐渐暴露自己于引发强迫思维的情境中,同时克制进行强迫行为的冲动。比如,对于有反复洗手强迫症的人,逐渐延长洗手的间隔时间,忍受焦虑感,直到焦虑自然减轻。
强迫型人格障碍可以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参加心理成长小组或与心理咨询师交流,提高对自己人格特点的认识。了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和影响,认识到自己的过度完美主义和控制欲可能带来的问题。也可以尝试培养放松的生活态度,尝试一些新的活动和体验,增加生活的灵活性。例如,参加瑜伽课程、学习绘画、尝试新的美食等。在日常生活中,给自己留出一些自由时间,不要总是严格按照计划行事。
强迫症和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两种不同的心理障碍,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如果出现强迫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