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宝顺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心脏病等,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引起多种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评估和治疗。
1.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成分异常升高,导致脂肪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这会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堵塞,从而引起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日常应控制饮食,以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的食物为主,如食用鸡胸肉、鱼等低脂肉类,替代高脂肪的猪肉、牛肉。
2.高血压
高血压可能由遗传因素、不良生活方式、肾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多种原因引起。持续的血压增高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增加,长期如此容易诱发心力衰竭。患者日常可采用适量运动的方法来控制血压,建议每天抽出半小时进行散步,保持适中的步伐和节奏,长期坚持下来,能够有效缓解高血压症状,提升身体健康水平。
3.糖尿病
血糖过高时,葡萄糖无法被充分利用,身体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水平。长时间的高血糖状态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伤,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口服降糖药如格列齐特片、西格列汀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控制血糖水平。格列齐特片通常建议餐前服用,而西格列汀则可在餐前或餐后服用,固定时间有助于维持稳定的降糖效果。
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脂质在内膜下积累并逐渐纤维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的一种疾病。此时供应心脏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主要血管受到限制,可能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日常应注意饮食调整,每餐增加一份绿色蔬菜,减少油炸和高盐食品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脂、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5.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指出生时即存在的心脏结构异常,可能是遗传、环境等因素影响胚胎发育所致。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但都可能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日常可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针对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的预防与管理,建议定期进行血脂、血糖、血压监测以及心脏超声检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适量运动,有助于降低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