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江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血液内科
血小板增高11年,一直400×10^9/L左右,可能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缺铁性贫血等原因引起的。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疾病。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以骨髓巨核细胞持续增殖为主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患者可出现出血、血栓形成等症状。日常生活中应戒烟、控制血压和血糖。遵医嘱使用羟基脲、干扰素α等药物治疗。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电离辐射、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皮肤红紫等症状,还可能会伴随上述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双嘧达莫片等药物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每日检查皮肤,如皮肤有破损及时碘伏消毒,还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患者不要用手揉擦眼球。
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电离辐射、长期接触苯以及含有病毒的药物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低热等症状,还可能会导致血小板一直在400×10^9/L左右。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尼洛替尼胶囊等药物进行靶向治疗。
4、骨髓纤维化
骨髓纤维化是指骨髓组织发生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引起骨骼和造血功能异常的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临床上以贫血为主要症状,还可表现为脾大、骨骼疼痛等症状。由于自身的血容量降低,会导致血小板的含量相对上升。可遵医嘱服用维生素B、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加重,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脾切除术等改善症状。
5、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机体缺乏铁所致的贫血,其病因比较复杂,通常可分为铁摄入不足、需求增多以及丢失过多三种类型。当人体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而摄入不足时就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患者常表现为皮肤苍白、无力、易疲倦、头晕眼花、气短等症状,同时也会存在血小板升高的情况。对于缺铁性贫血的患者来说,补充铁剂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硫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片等药物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吃辛辣刺激和油腻的食物。还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打太极拳等,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