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培华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中医科
艾灸之后出现寒气一层层往外排出的情况,可能是气血运行加快、腠理打开、阳气振奋、脏腑功能调节、正邪交争等原因引起的,建议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1.气血运行加快:艾灸具有温通经络的作用,能使气血运行加速。当气血运行起来后,体内的寒气就会随着气血的流动被带到体表,从而出现一层层往外排的感觉。此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让身体自然地将寒气排出。可以适当喝一些温热的开水,帮助气血更好地运行,加速排寒。
2.腠理打开:艾灸的温热刺激会使皮肤的腠理打开,身体内的寒湿之气就有了排出的通道,从而引起上述现象。此时需注意不要立刻吹风扇或空调,防止外界的寒湿之气再次进入体内。如果身体有微微出汗的情况,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拭即可。
3.阳气振奋:艾灸能够振奋人体阳气。阳气具有温煦和推动的作用,当阳气充足时,就会推动体内深层的寒气向体表移动,从而产生寒气外排的感觉。可以在艾灸后休息片刻,让身体的阳气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适当晒太阳,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核桃等,来补充和巩固阳气,助力排寒。
4.脏腑功能调节:艾灸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脏腑是人体的核心部分,当艾灸对脏腑产生良性调节后,脏腑内的寒气会被代谢出来,进而产生上述情况。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生鱼片、冰激凌等,让脏腑在良好的状态下持续排寒。
5.正邪交争:在中医观念中,艾灸激发了人体的正气。正气与体内的寒邪相互斗争,正气将寒邪逐渐驱逐出体外,这个过程就会让人感觉寒气在往外排。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在睡眠中恢复正气。如果感觉身体比较虚弱,可以遵医嘱服用一些扶正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等,以增强正气,更好地排出寒气。
艾灸前要保持心情平静,避免在过饱、过饥或过度疲劳的状态下进行。艾灸后,除了注意防寒,短时间内也不要洗澡,尤其是冷水澡。另外,皮肤破损处、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等部位一般不适合艾灸。如果在艾灸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