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江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血液内科
中性粒细胞38.5一般是指中性粒细胞比率38.5%,此情况是比较严重的,患者应引起重视。中性粒细胞比率正常参考值为50%~70%,38.5%属于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的情况,多考虑是生理性因素、药物因素、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原因导致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1、生理性因素
如果患者长期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或者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可能会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的情况。建议患者适当增添衣物,避免处于寒冷环境中,同时还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抵抗力,能够有效地改善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的情况。
2、药物因素
如果患者长期使用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可能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减少,从而出现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的情况。患者需要及时停止使用药物,可以适当喝温水,促进药物代谢,从而缓解不适症状。另外,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碳酸氢钠、乳酸钠等药物进行治疗。
3、感染
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都可能影响到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从而出现降低的现象。其中,病毒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通常会伴有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而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则会导致两者同时下降。
4、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是由于遗传、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由于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会出现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司坦唑醇、达那唑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严重贫血的患者,则需要通过输血的方式进行治疗。
5、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是由于遗传、环境、雌激素水平异常等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的异常,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的减少,从而出现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
当患者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应前往正规医院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