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瑞卿 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 胸外科
膜部室间隔缺损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病毒感染、孕期因素等原因所引起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
1、遗传因素
膜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室间隔膜部存在缺损,如果患者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该疾病,可能会导致子女患有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概率增加。对于缺损较小的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注意定期复查即可。对于缺损较大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2、环境因素
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长期生活在缺乏碘元素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胎儿出现碘元素缺乏,从而诱发膜部室间隔缺损。建议孕妇在怀孕期间适当进食富含碘元素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同时还需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等,以免加重病情。
3、药物因素
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服用了抗癌药、抗癫痫药等药物,可能会导致胎儿心脏发育异常,从而引起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情况。建议孕妇需要及时停止服用上述药物,以免导致胎儿出现畸形的情况。必要时,孕妇也可以通过介入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
4、病毒感染
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抵抗力下降,可能会导致病毒感染,从而诱发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情况。建议孕妇在怀孕期间注意做好保暖措施,以免引起感冒的情况。同时,孕妇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5、孕期因素
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可能会导致胎儿心脏发育异常,引起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情况。建议孕妇在怀孕期间避免接触辐射,如CT、X线等。
如果怀疑患有膜部室间隔缺损,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可以通过心脏彩超、心电图等方式明确诊断。对于缺损较小的患者,通常可以通过介入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于缺损较大的患者,则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