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帅 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脊柱骨科
肌肉损伤的症状主要包括局部疼痛、酸胀感、活动受限、红肿、皮下淤斑等。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手术治疗、中医理疗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一、症状
1.局部疼痛:肌肉损伤后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觉,在按压或者活动时会加重,常伴有患肢的僵硬表现。
2.酸胀感: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轻微的酸胀感,并且在休息一段时间之后症状并不能够完全消失。
3.活动受限: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则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活动受限的情况发生。
4.红肿:若为急性期肌肉损伤,还可能会伴随有明显发红、肿胀的现象。
5.皮下淤斑:慢性期肌肉损伤则可能出现皮肤瘀青和皮下出血性斑块。
二、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若患者的病情比较轻微,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可以通过多卧床休息的方式进行改善,短时间内避免进行重体力劳动。
2.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已经出现局部肿胀的情况,可以遵医嘱配合使用舒筋活血片、活血止痛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3.物理因子治疗:当出现局部疼痛的情况时,患者可以配合医生通过红外线烤电的方式进行处理,也可以通过超短波疗法的方式进行改善。
4.手术治疗:通过上述治疗无法得到改善时,还可以通过肌腱缝合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5.中医理疗:肌肉损伤的患者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针灸穴位、按摩穴位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要注意安全,避免受伤等情况发生。若期间出现明显不适,还需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