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江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血液内科
白球蛋白比例偏低一般是指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偏低,这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肝脏疾病、肾脏疾病、消耗性疾病以及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诊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1.营养不良
长期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导致蛋白质合成原料缺乏,进而使白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偏低。建议改善饮食结构,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如鱼、肉、蛋、奶等,以提高白蛋白水平。
2.肝脏疾病
肝脏是白蛋白的主要合成场所,当肝脏受损时,如肝炎、肝硬化等,其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会下降,导致白蛋白减少,从而出现上述情况。患者需及时针对肝脏疾病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手术治疗(如肝移植、局部消融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制定。
3.肾脏疾病
肾脏疾病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使得白蛋白从尿液中漏出。此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也可能导致白蛋白丢失。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血浆中白蛋白降低,进而导致出现以上现象。患者需要采用利尿剂、降压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积极治疗肾脏疾病。对于严重的肾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或肾移植。
4.消耗性疾病
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病等,患者身体长期处于高代谢状态,蛋白质消耗增加。同时,这些疾病可能导致食欲不振和营养不良,进一步减少蛋白质摄入。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白蛋白减少,使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降低。患者需要针对消耗性疾病进行积极治疗,早期未转移的恶性肿瘤通常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后续辅以药物或放射治疗以杀死残留癌细胞;结核病的治疗则主要依赖药物治疗,如异烟肼、利福平等。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助于改善白蛋白水平。
5.免疫性疾病
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体内免疫反应异常活跃,导致球蛋白合成增加。球蛋白的增加可能掩盖了白蛋白减少的情况,使得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偏低。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进行治疗,如醋酸泼尼松、环磷酰胺;对于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治疗常用非甾体抗炎药、抗风湿药物,如双氯芬酸钠、甲氨蝶呤等,以减轻关节炎症和疼痛。
建议患者定期监测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及清洁,避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