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霖 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消化内科
胃疼、拉肚子、拉稀水可能是由胃肠功能紊乱、急性胃肠炎、肠炎、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功能紊乱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由于神经精神因素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所致。当胃肠功能出现异常时,会导致消化不良,进而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服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匹维溴铵片等调节肠道运动功能的药物改善不适症状。需注意,马来酸曲美布汀片一般在饭前15分钟左右口服,而匹维溴铵片建议在进餐时或餐前服用,用水吞服整片,不要咀嚼或掰碎。
2.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这些病原体会刺激胃肠壁,导致其发红、肿胀和疼痛,患者会出现腹泻、腹痛,并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肟颗粒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上述药物可以在饭后半小时或1小时后用温水送服。
3.肠炎
肠炎是肠道炎症性疾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如细菌、病毒感染引起。这些致病菌产生的毒素以及炎症因子会刺激肠道黏膜,导致其发生水肿、糜烂,从而引发腹泻、腹痛的症状。针对细菌性肠炎,患者可以按医嘱口服诺氟沙星胶囊、盐酸环丙沙星片等抗生素类药物控制病情,服用时间一般是饭后半小时,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4.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被细菌、毒素或者有害物质污染的食物后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此时毒素刺激胃肠道,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如果确诊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需要及时到医院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免出现脱水的情况。
5.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产生的内毒素作用于肠黏膜下淋巴组织,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使肠黏膜坏死脱落形成溃疡,同时还会伴随有里急后重感。对于细菌性痢疾,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小檗碱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缓解不适症状,其中盐酸小檗碱片建议餐后30分钟左右服用,每次服用应使用温水整片送服,避免咀嚼或压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可用低于40℃的水或牛奶冲服,一次1-2袋,一日1-2次。
建议患者注意休息,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减少胃肠负担。必要时,应进行血常规、便常规及培养、电解质分析等检查,以便进一步评估病情并采取适当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