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 中医科
贴膏药后,如果有发热的情况可能是药物成分导致,或者出现过敏反应。膏药是中药外用的一种,古称薄贴,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可以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用于治疗疾病。
1、药物成分导致
若膏药本身的成分中含有促进循环、活血的药物,例如姜黄、藏红花或者是当归等,外用后可导致患者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从而使患者在使用药膏后局部皮肤出现发热的情况。此时往往发热程度并不明显,患者不会出现其他临床症状,无需特殊处理,通常情况下揭下膏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2、出现过敏反应
若膏药中含有基质成分或者是患者对膏药内的某些成分存在过敏史,可能会诱发过敏反应,如烧灼感,同时还会伴有疼痛、瘙痒等症状。此时应当立即停止用药,症状轻时可外涂氢化可的松等抗过敏软膏,症状较重,引起剧烈瘙痒、皮疹时可以口服一些抗过敏的药物,例如苯海拉明、扑尔敏或者是异丙嗪等,同时患者还需多饮水,促进体循环,有利于减轻过敏反应。
局部有破损者,不可将膏药直接贴在破损处,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膏药贴在皮肤表面的时间不可超过24小时,时间过长时药物失去效用,还可能会对皮肤造成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