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江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血液内科
血小板低皮下出血点通常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原因导致的。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低下引起的皮下出血点是一种病理情况,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因为机体的免疫系统攻击了自身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该病的主要症状是皮下瘀斑、紫癜、黏膜出血、鼻出血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采用药物、输血、手术等方法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促血小板药等,例如地塞米松、环孢素等。另外输血还可以补充缺少的血小板和红细胞,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出血的风险。
2、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数量会降低,从而导致患者凝血功能不良,导致皮下毛细血管出血,出现上述症状。这类患者出现皮下出血点时一般提示患者血小板的数目已经严重低下,还需及时进行止血治疗,可以遵医嘱使用环磷酰胺和环孢素等药物。
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这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症状为出血、血小板异常减少。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自发性出血,这主要是因为患者体内抗血小板抗体异常,攻击破坏了体内的血小板从而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所导致的。患者需要遵医嘱使用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药物无效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脾切除术。
此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友病、急性白血病等也可能会导致上述症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外伤。在进行剃须、刮脸、修脚等操作时,尽量避免割伤皮肤以防止出血加重。定期前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