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

2023-03-10 18:56:42

郑永江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血液内科

凝血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是对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作出判断。

凝血时间测定通常是指血液离开血管之后,在体外发生凝固的时间,原理是指离体的静脉血与玻璃试管接触之后,生成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凝血时间大约在4-12min左右。如果凝血时间延长,可能是由于肝脏病变、纤维蛋白原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等原因引起的延长,如果凝血时间缩短,可能是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等原因引起的缩短。建议患者可以去正规的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来确诊具体病情,然后对症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熬夜。多吃一点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比如胡萝卜、猕猴桃、哈密瓜等,有利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