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江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血液内科
全血黏度偏低可能是由生理状态、贫血、严重失血、凝血因子缺乏症、其他疾病等原因引起的,患者需要根据不同原因进行对症治疗。如果有任何不适症状,还需及时就医。
1.生理状态
某些生理状态,如女性生理期,也可能导致全血黏度暂时性降低。这是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和血液成分的变化所致。一般情况下无需特殊治疗,注意观察身体状况,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摄入。
2.贫血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能是日常挑食、节食等导致铁元素摄入不足,从而使外周血中的红细胞体积下降引起的,会导致全血黏度偏低。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免疫球蛋白、维生素B12等药物进行治疗。日常还要注意多摄入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
3.严重失血
当患者处于严重失血状态时,如交通事故、胃肠道出血、脑出血等,可导致患者全血黏度偏低。患者需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止血,并遵医嘱进行输血治疗。
4.凝血因子缺乏症
由于某些凝血因子的浓度或活性降低,诱发凝血因子缺乏症,也可能导致上述情况。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氨甲环酸、氨基甲苯酸等药物进行治疗。
5.其他疾病
除了上述原因外,一些其他疾病如肝硬化、尿毒症等也可能导致全血黏度偏低。这些疾病往往伴随慢性消耗和血液成分改变,从而影响血液黏度。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肝硬化患者需进行保肝治疗,尿毒症患者需进行透析或肾移植等。定期检查血液指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平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有助于改善全血黏度偏低的情况。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加重身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