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霖 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消化内科
灌肠后大便记录方法一般多会采用灌肠后排便次数/灌肠次数来记录,E表示灌肠,灌肠后以E做分母,分子则表示排便次数。如,记录为3/E表示灌肠后大便3次,3/2E表示灌肠两次后大便3次。
灌肠分为清洁灌肠和保留灌肠,保留灌肠主要是为促进大便排出,缓解不适症状。肠道检查和手术通常选择清洁灌肠,使肠道内容物排出体外。灌肠可软化粪便,刺激肠道蠕动,从而达到治疗便秘,排出宿便,清除肠道毒素等目的。部分肛肠部位手术,因手术操作需要,术前需要进行灌肠,使手术部位清洁,避免伤口污染,如结肠直肠肿瘤、痔手术等。另外,灌肠时可加入相应药物治疗某些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使用水杨酸类药物灌肠治疗;儿科发热患者可用灌肠法退热等。
灌肠后不宜立即下床活动,尽量保留灌肠液5-10分钟后再排便。妊娠、女性经期、急腹症、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肛周疾病、直肠占位性病变、慢性溃疡性肠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患者禁忌灌肠。日常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多喝水,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玉米、火龙果、水蜜桃等,适当运动,加快肠道蠕动,有助于改善便秘。如果存在排便异常,需要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