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培华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中医科
畏寒怕冷常见为气虚阳虚、阳气不足、阳气郁结等因素导致,调理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病症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1、气虚阳虚
中医认为,当人气虚时,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减弱,也难以控制毛孔的开阖和汗腺的分泌,从而出现畏寒怕冷但又爱出汗的症状。气虚体质的人除了畏寒怕冷和爱出汗外,还往往表现为肌肉松软,体力较差,易累。若患者症状较轻,可通过饮食、运动以及服用药物等方法进行调理,可适量进食温热食材如羊肉、狗肉等食物,还可通过运动加快机体的血液循环,以达到调理阳气不足的作用。若患者症状较明显,也可在医师的综合诊断下使用具有温阳作用类药物,如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2、阳气郁结
阳气郁结多是由于情绪的波动所导致,过度压力、情绪的刺激、精神的紧张因素均可诱发,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腹痛,泄利下重等。若患者不适症状较轻,一般情况下可通过改善不良生活习惯,保持良好心情,适当运动进行缓解。但若患者郁滞症状较明显,可在医师指导下给予疏肝解郁类药物,如疏肝理气丸、小柴胡片等药物进行调理。
3、阳气不足
中医表述阳气有温煦作用,即患者体表温度维持,一般情况下不会感觉到畏寒、怕冷等表现。但若患者常年处于寒冷潮湿地区,或寒冷季节不注意保暖,导致寒气入侵体内,消耗体内的阳气,长期下可导致人体的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温煦作用下降,出现明显的畏寒、怕冷,以及腹痛、腹泻等症状,若患者症状较轻,可通过练气功、打太极拳等方法,补气血增阳气,增强体质。若患者症状期较长,可在医师的综合诊断下使用,如附子理中汤、桂附地黄丸等药物方式进行调理。
日常中如肠虚滑泻、风寒感冒等因素也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畏寒怕冷,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在治疗期间需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食用生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