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洛丹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口腔科
龋病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是发现龋坏的发展病理及机制,对龋坏有一个明确的判断。龋病的病理变化分为四个阶段,即脱钙、牙釉质的龋齿、牙本质的龋齿、侵犯牙髓腔的龋齿。
1.脱钙
口腔没有清洁彻底时, 细菌在牙齿里的食物残渣会产生酸,牙齿牙釉质中的钙质被酸溶解,一开始会出现脱钙的斑点,出现脱钙就表明牙齿快发生龋坏,但是牙齿脱钙时期是可逆的,建议刷干净牙齿,并且使用含氟牙膏,脱钙的部位能够再钙化,但是如果清洁不到位就会继续往下发展。
2.牙釉质的龋齿
口腔卫生控制不好时,牙齿中的牙釉质被细菌产生的酸所溶解,此时患牙对冷热刺激没有明显感觉,牙齿表面呈白垩色,所以早期浅龋阶段患牙难以被发现,需要医师临床检查及X-ray诊断。
3.牙本质的龋齿
龋病继续往下发展,超过牙釉质的深度会侵犯到牙本质层,此时患牙会对冷热刺激产生敏感,产生一过性的疼痛,牙体组织破坏较大。由于接近牙髓,细菌毒素等刺激物可通过牙本质小管渗透进入牙髓,再加上其他物理、化学刺激,牙髓往往已有一定的炎症反应,但属于可逆性质,但如果诊断和治疗不当,会引起牙髓的反应。因此,深龋治疗中应准确判断牙髓的状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
4.侵犯牙髓腔的龋齿
龋齿在前、中期没有得到控制,当到达牙本质层深层时,会侵犯牙髓腔,简称“牙神经”。
如果在急性发炎期,患者会出现自发性的钝痛,即使冷热的物质移除,疼痛也不会缓解,当急性期结束后,自发性疼痛的症状会消失,牙齿进入慢性发炎期,剧痛消失,很多人以为牙齿没事了,所以会错失了治疗的良机。当龋坏侵犯到牙髓腔时,应进行根管治疗。
所以发现龋齿,建议及时去医院口腔科检查治疗,修复牙齿的外形和咀嚼功能。